經過幾個月的影像訓練,青少年發聲影像學院的學生從台灣各地前往台東集合,帶著緊張又雀躍的心情,開啟了為期五天四夜的田野移地訓練,練習在陌生的場域,磨練觀察事物的敏銳度,藉著實際參與部落生活的日常、產業與文化生活,從中梳理出自身觀點,再運用過往所習得的影像創作方法,產出一套完整且聚焦的影像作品。
移動、身分與文化的對話
營隊的第一站來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同學們在專業導覽下深入了解南島文化的起源,也認識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脈絡。在史前館研究員的帶領下,從歷史脈絡與族群交會的角度,探討「移動」與「身分認同」兩大主題。最後,同學們在展區中進行創意拍攝,以拼貼創作的形式收斂當天的學習。透過圖像的重組與安排,嘗試表達對陌生文化與場域的理解與想像。研究員在成果發表時也提醒大家,進入部落生活時,需保持謙遜與開放的態度。
從火堆開始的體驗
進入排灣族卡拉魯然部落的同學,在正式參與活動前,由部落年輕人安排跨火儀式,象徵歡迎外來者的到來。接著在會所前相互認識,展開為期數日的學習。從釀造小米酒開始,同學們在長輩的指導下理解自然的贈與,進而認識小米酒在祭典中的文化意義;射箭活動讓他們體會狩獵文化尊重大自然的價值;傳統歌舞的學習,傳遞著族人對土地的深情;串珠手作則讓學生們感受到工藝背後蘊含的文化故事與人與人間彼此連結的情誼。每一項活動都是對生活的觀察,也是與文化的連結。
手作到夜觀,學會重新看待生活
另一組同學來到卑南族的卡大地布部落,參與由部落青年自主策劃的教育營。這場培訓營原是為了讓部落的青少年學習如何引導年紀更小的孩子學習並傳承文化,非常感謝部落的青年會接受影像學院的同學可以一起加入學習,由於彼此年齡相仿,同學與當地青年迅速打成一片,從認識社區開始,一起「尬」鐵絲搭建工寮、學習使用竹子製作餐具、生火煮食。透過夜間進入傳統領域的觀察,理解到部落獵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信仰;從野菜採集到藤編工藝,每一項學習不僅是技術上的練習,更是對土地與傳統的再認識。日常的一切都重新被賦予意義。
將觀察與體驗轉化為創作
經過幾日的部落學習,同學們開始尋找個人創作的方向。他們進行深入的田野訪談,向耆老與在地夥伴請教,從中發現與信仰、語言、傳統、歷史等相關的創作靈感。不論是拍攝具體的空間、建築、風景,或是表達抽象的精神與價值,同學們在影像老師指導下,將觀察與體驗轉化為影像主題,構思出攝影或影片作品,並全力投入製作的每一個過程。
拍攝之外,學習看見彼此
活動最後的成果發表,不只是展示作品的舞台,更是學習歷程的總整理。同學們輪流上台分享他們的影像創作,從構圖、敘事到主題的選擇,每一件作品都是對於部落生活與文化的觀察與思考。而在這幾天的深入接觸中,同學也開始明白,台灣這片土地上,有各種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這些差異值得被看見,更需要彼此尊重與欣賞。
在與部落的互動中,同學也學習到,當我們拿起攝影機紀錄時,應該帶著更多意識與自覺:什麼樣的角度可能影響他人被觀看的方式?我們是否真正理解被拍攝者的處境與聲音?影像創作不只是技術的呈現,更是思考與態度的體現。
儘管這段旅程充滿挑戰,過程中也充滿歡笑與友情的建立。最後,在與部落夥伴共同的歌舞中畫下句點,這不僅是一場成果展演,更像是一場彼此生命短暫交會後的致意與感謝。這次的移地訓練,不只是一次文化的體驗與參訪,更是深刻的觀看練習——學習如何看,也學習如何被看。
完整學生作品|
■系列攝影作品及紀錄短片:
https://mag.youngvoice.tw/4983094/
訓練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