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故事案例分析
講者:皮克斯動畫公司 故事分鏡師 張永翰    / 文字整理:黃詩婷

故事分鏡師張永翰第一場講座從皮克斯動畫製作流程切入,思考作品商業價值定位、歸納電影提案技巧、聚焦好故事與好角色成立的關鍵。藉由繪製分鏡來執行劇本,同時將分鏡圖稿作為溝通平台,讓電影的故事性與技術層面維持有機討論。第二場講座,將深入探討說故事的方法,永翰抱持藝術當中有「藝」也有「術」的觀點,將創意落地執行,講究嚴謹且大量的前置準備,多方搜索資料、追求作品細節,期待透過前期故事發展期間反覆犯錯與修正,每一步更接近理想目標、壓縮後期製作成本,讓故事更臻完善。。
 

成為一個讓觀眾深信不疑的說書人

 「說故事的人,就像是魔術師。」他需要創造幻覺、堆積期待,緊抓著觀眾的注意力,「操弄」(manipulate)認知(acknoledgement)與情感(emotions),因此,故事分鏡師需了解戲劇理論、戲劇表演、劇本寫作等基本觀念,對編劇有初步認識,比如從A點至B點角色曲線(character arc)該如何發展與塑造,都為了讓故事可以說得更為精彩。
 
 然而,怎麼樣的故事會讓觀眾感到興味盎然?驚悚大師希區考克提出解方「給予觀眾快感,就像他們剛從惡夢中醒來一般。」(Give them pleasure. The same pleasure they have when they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永翰進一步延伸,點出讓觀眾嚐到快感的甜頭之前,先給他們一個懲罰般的惡夢,先有情節設定(set up),才有前後呼應(pay off)的成果。「恐懼不存在於爆炸瞬間,在於爆炸前夕緊繃猶疑的時刻。」先讓觀眾知曉有顆正在倒數計時的炸彈,再加入引人入勝的細節安排,角色動作隱藏的潛台詞、場景陳設微幅調動,誘導觀眾一步步走進角色情境當中,成為故事佈局的一部分。
 
「電影是虛構的,但作品裡的情感與意涵是真實的。」《腦筋急轉彎》主角萊莉腦中的情緒樂樂與幻想夥伴小彬彬掉落在遺忘區谷底,他們收拾心情、高聲歌唱,發動掃把火箭、噴射彩虹,然而每當快要飛越至頂端之際,「碰!」的一聲墜落,小彬彬的手逐漸變得透明、火箭也不再穩固,一次又一次,觀眾好似聽見倒數計時的滴答聲響。當樂樂終於一鼓作氣順利登頂,回過頭來才發現留在谷底、全身逐漸消融的小彬彬,他興奮為樂樂喝采、選擇讓自己被遺忘,留下「替我帶她上月球,好嗎?」的盼望,隨後消逝得無影無蹤。觀眾的啜泣聲填滿電影院,細節鋪陳將幻覺顯影為真實,召喚個人經驗與情感,故事不再是虛構。
 

說故事之前,先從搭建故事架構開始

在談論故事本身之前,永翰先從故事架構著手。「故事分鏡師的工作是『修正』故事,故事『架構』則為團體討論搭建一座客觀的平台。」以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三幕劇架構為例,它幫助創作者在面臨瓶頸時不至於迷失方向,同時與觀眾建立敘事默契。
 
        在第一幕裡,電影介紹角色出場、營造世界觀並埋下風險(stake)伏筆,主角遇到的突發事件誘發轉折,讓他踏上冒險旅途。第二幕提高主角掌握的籌碼與代價,一連串事件與衝突將其推入谷底。第三幕主角用盡全力地奮力拼搏,將劇情疊加至高潮,最終回應情節設定的伏筆與主旨。「如果三幕劇的架構導致故事陳腔濫調怎麼辦?」永翰提醒創作者回歸初心,了解故事情感核心,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觀察轉化為飽滿的人物與對白,留意由角色「主動」推進情節,每一場戲讓他透過「行為」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然而,故事架構僅能作為輔助,解決故事的主要方法,仍待回過頭檢視角色的建立與故事的編排。
 
        其中,故事編劇抓住觀眾探索好奇心的好方法,便是設立「風險與報酬」。第二幕製造衝突來挑戰主角,潛藏著數個提問「角色背負的責任是什麼?他可能面臨哪些犧牲與譴責?」這些必須讓主角付出的代價,正是留住觀眾注目、決定故事結局走向的關鍵。外在風險(external stake)可能來自環境、制度、個人目標等等,比如《星際大戰》正義對抗邪惡的亙古命題;內在風險(internal stake)源自情感、關係與自我認同等等,像是《天外奇蹟》自我認同價值的改變;哲理風險(philosophical stake)從個人或社會的價值觀對立出發,例如為了保持良善而選擇說謊或追求正義說出實情而傷害他人。在每一幕戲結束前設定好三種風險的潛在走向,觀眾更容易帶入角色、走進故事。

加入風險與笑料,碰撞出故事的核心

「寫故事之前,先想想你希望『傳遞的價值』是什麼?」《玩具總動員3》玩具們面臨在外頭可能丟失生命、沒有主人將被當成垃圾丟棄的外在風險,同時抱持著希望與安迪一起前往大學,卻只能關在閣樓裡,並相信聚在一起一切都將沒事的內在風險。胡迪遭遇的抉擇(哲理風險)則是不得違背自身與玩具們相聚的信念,與希望陪伴安迪至大學修課的願望與拉扯,整部電影持續在個人與群體間辯駁與掙扎。當玩具們外在風險席捲而來、內在風險攪局拆散,胡迪被丟至死亡之地——回收廠,第二幕的最低潮該如何解套?試回想故事的核心與設下的種種風險,胡迪的決定終主導結局走向:他選擇相信安迪已經長大,與玩具們待在一起,擁有了邦妮的新陪伴。
 
        《玩具總動員3》創造一個笑中帶淚的結局,負面呼應外在風險、正面呼應內在風險。雖然玩具們不再有生命安危,但他們無法再次回到閣樓相聚、也永遠無法與安迪一起前往大學。然而,他們仍聚在一起,邦妮遞補了安迪的陪伴,胡迪選擇改變,從個人走向群體。結局可以是皆大歡喜、正面呼應內外在風險,也可是悲劇收場、負面呼應內外在風險。或者讓觀眾抱持缺憾,以正面呼應外在風險、負面呼應內在風險,例如正義獲得勝利,英雄卻墜入邪惡深淵、失去眾人信任。透過風險與情節設定,每一次的前後呼應辯證故事的哲理與核心,讓角色驅動情節、保留發揮空間,創作者回歸魔術師身份,與觀眾一同享受過程。
 
        「商業電影中獲得投資金鑰的『笑料』又該如何編排入戲?」永翰觀察皮克斯喜劇橋段從角色塑造(characterization)人物的個性、外貌、語氣與動作製造笑果,比如胡迪頭重腳輕,因此急躁跑步時,全身無法控制地隨風晃動。或者情節設計與預期相反,提供觀眾線索再給予錯誤期待,例如蝙蝠俠與羅賓飛車較勁,結果揭露僅是悠哉去市場買菜。還有諸多對身體無傷大雅的捉弄橋段、外表特徵的笑料,如同蛋頭先生五官錯位顛倒,或將角色置入格格不入的世界創造歡笑,如胡迪誤闖真人世界的廁間,又或讓角色幽默喬裝相似外型、在一連串戲劇表演後插入唐突誇張的反應、與觀眾玩文字遊戲等等,「Show don’t tell. Tell don’t show.」不讓角色的表演與說話的內容傳遞一致資訊,有層次地展演帶出潛台詞,有時說得更少,給予觀眾更多。
 
        「電影角色的選擇可能無法讓觀眾共情,但還是需要讓觀眾理解、喜歡這個角色。」挖掘角色動機,這些抉擇牽涉的內在風險是什麼?他與親朋好友關係的需求與變化,這些共通的情感「平衡」角色無法讓觀眾認同的層面,進而促使相信與理解的產生。透過角色帶出故事主旨,歷經與哲理風險反覆辯證的過程,梳理出核心意義。「然而,再好的故事與畫面觀眾無法理解都將化為烏有,因此故事分鏡師要找出讓腳本更好的可能,角色發展到哪?衝突與風險為何?這場戲在整部電影的位置是什麼?」透過分鏡找出劇本沒有明說的內容、找出最有戲劇效果的建立鏡頭,在說故事的過程中施展魔法,帶來一場賓(導演)客(觀眾)盡歡的動畫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