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與2023年的暑假,基金會與澎湖科技大學研發處團隊合作,帶著來自臺灣本島各地的學生前往澎湖,體驗在陌生場域裡謙虛地跟著在地人學習,從實際的身體經驗中反芻個人的觀察與感受,並尋找創作主題,從中發展成短片或攝影的作品。從兩年的經驗中,我們也期許除了讓本島的青少年打開視野外,「以影像創作記錄/回應田野」的工作方法也可以回到澎湖本地的學生身上,反應在地年輕人的觀點與反思。因此,今年特別招募了來自澎湖馬公、湖西、白沙、西嶼等不同地區的青少年,以劇情短片為媒材,傳達自身在澎湖的生活與想法。
如何說一個好故事,從認識影像語言開始
面對幾乎沒有拍攝經驗的高中生,臺藝大傳播學院的李建成教授從「鏡頭的基礎語言」開始教起,帶領同學拆解原本看起來平常的廣告短片,意識到故事之所以合理甚至吸引人繼續觀看,仰賴導演對鏡頭安排的細膩思考。認識了影像語言跟剪接的方法後,建成老師也在課堂上實際演練拍攝一段上課遲到的畫面,學員能夠直接觀察老師使用哪些鏡位,運用多少個鏡頭畫面,才足以剪接成一組流暢敘事,看完老師的示範,也讓學員發揮創意進行實作,親自繪製分鏡圖,同時熟悉拍攝與剪接的方法。
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走進赤崁的生活節奏
雖然這次拍片營的學員都是澎湖人,但來自不同區域,甚至許多人沒到過這次拍片的場域—赤崁,因此課程先安排了在地生活體驗:清晨到漁港邊等待剛捕獲的丁香魚卸貨,聆聽宋聖壽船長分享捕魚經驗與丁香魚產業,也看到村落獨特的菜車文化如何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造船廠的參訪,看見漁船從無到有的過程,感受年輕小老闆肩負傳承的驕傲與責任;前往在地信仰中心龍德宮,聽鄭進豐前主委分享廟宇的歷史、祭典、以及對在地居民的特殊意義;晚上跟活動中心的阿姨奶奶們一起跳廣場舞,聽月雲大家分享在地婦女的故事;並到潮間帶踩著礁石彎著腰,學習分辨不同的螺貝類,採集石蚵、海膽等,澎科大的林寶安老師也帶同學到海邊,了解砂砱淤積對於環境的影響與挑戰。
用影像說一個澎湖的故事,劇場與影像技巧盡出
本次拍片營除了在地協力的夥伴們,也邀請到新銳導演、製片、即興戲劇工作者,作為學員分組拍攝的最佳顧問與後盾。在不同的田野體驗中,學員練習運用不同的影像策略,包括:觀察環境,運用分鏡呈現氛圍;訪談居民,作為角色塑造的基礎;設計畫面與安排走位;人物與空間之間的場面調度,讓學員在每個小實作中,學習到後續拍攝的實務技巧。另一方面,劇場老師則以活潑的肢體遊戲,讓學員開展身體,打開創意思考,並習慣用身體表現情緒。有了這些豐富的練習後,全體學員分成兩個劇組編寫劇本,並實際以拍片的人力配置如:導演、攝影、製片及演員分工,完成一部能夠呈現澎湖在地觀點的劇情短片。
離開或留下,以創作回應澎湖青年的兩難
兩組學員在這幾天拜訪過的漁港、造船廠、龍德宮、社區小巷間奔波,為了配合故事劇情,拍攝在地人採集貝類的生活,還得算好潮汐時間,在艷陽下前往潮間帶;或是到處協調在地人擔任演員,努力溝通劇情,讓村里間的素人演員也能進入角色情緒,不知不覺中也拉近了跟叔叔阿姨、奶奶們的距離,這些青少年彷彿真的成為他們的女兒或孫女,一起圍桌吃飯,或是無可避面地爭吵。而學員也在拍攝過程中,開始思考「如果有機會,我會留在澎湖發展嗎?」本有一組學員因為觀察到社區裡面以老年人口居多,希望拍攝一個年輕人堅持留在澎湖發展的故事,卻發現劇情難以延續下去,因為其實澎湖多數長輩都會鼓勵小孩高中畢業後就到臺灣發展,那他們自己呢?此時更深刻體會:去留之間,對離開的人與留下的家人,都是艱難的決定。
經過五天四夜的營隊,最後一天特別選在赤崁村裡的活動中心分享,不僅有這幾天在赤崁拜訪的長輩們與邀請的演員們出席,許多學員的家人也從澎湖各地前來,觀看學員們人生中拍攝的第一部劇情片!雖然攝影跟剪輯略顯生澀,但真摯的情感全都展現在影片中,將青少年對澎湖這片土地的故事與情感,藉由影像傳達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