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素養加強班】自由發聲,做本小誌吧

 

課程介紹|

本堂課介紹如何以現在年輕人非常喜愛的「小誌」來進行分享與表達。因人權素養加強班課程進入後半階段課程,參與學生多已經摸索出他們有興趣的人權主題,並做了許多資料蒐集與閱讀,接著要開始準備學習成果的內容。專題寫作或小論文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成果展現方式,但不見得適合每一位同學,因此本計畫將會介紹不同的表達方式,拓展學生對於學習成果展現的想像。這堂課是邀請江家華老師介紹「小誌」這個創作媒材。

課程開始時,老師在教室前擺滿各種小誌,除了內容包羅萬象外,小至個人心情抒發,大至社會運動的紀錄,小誌的尺寸、材質、翻閱方式也具有獨特的設計。老師先邀請學生到台前自由翻閱,並分享他們喜歡的作品。有別於一開始想到類似校刊或商業雜誌的形式架構,許多學生這才發現小誌的創作如此多元而自由。打破學生對小誌的想像後,老師分享了小誌的起源:當創作者有些點子想分享時,但又沒有足夠資金製作成規格化的印刷品時,他們想到將「一張紙」分成八格折成小書,並用手工製作內容,一時蔚為風潮,小誌遂成為低成本但充滿個人風格的創作形式。最後,老師點出小誌的特色為「獨立出版,以表達理念為核心,不以營利為目的」。

當學生對小誌有基本概念後,老師進到小組,跟學生討論如何將他們感興趣的人權主題轉化成小誌形式。因為多數同學對自己的繪畫能力沒有信心,老師也鼓勵大家不要將小誌限縮為「圖文創作」,而是可以檢視自己手上有哪些素材,找出自己最有共鳴的內容,列出關鍵字,然後運用「編輯」能力去安排版面與設計,例如:有同學對印度童婚議題有興趣,且曾嘗試用攝影作品呈現印度女性與臺灣女性生活的差異,老師就鼓勵他們繼續發展攝影作品,善用影像的「象徵」,讓照片中的顏色、物件選擇與擺設都有意義,再輔以一些簡單的文字說明,就有機會發展成一本小誌。另一組同學則是關心反送中議題,並嘗試去訪談保護傘餐廳的人,老師就建議他們累積豐富的訪談資料,並深入地閱讀相關報導後,就可以將其發展成「故事」,幫助讀者理解來台港人的處境。此外,老師也提醒尺寸、材質與印刷方式也是小誌創作的一部分,學生可以彈性運用,讓小誌從外到內都能貼近主題。

課程講師|江家華(《雜誌現場》創辦人)

課堂活動|

■【小組討論】
老師進到學生小組,盤點學生蒐集到的素材內容,釐清他們想要傳達給觀的感受與資訊,進而討論如何透過編輯技巧,將其轉化成具體的小誌內容。  
 

課程花絮|

相關影片|

■更多專業課程影片請見:
【素養加強班課程精華】:https://reurl.cc/YO15Vn
【人權素養加強班小教室】:https://reurl.cc/W3a2Q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