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隊招生】從你出發,由島至島的歷史探尋

拾起歷史的碎片,從台灣出發反思戰爭
「選擇要怎麼記憶這件事情,是我們的責任。」—《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


你知道在二戰期間,有數萬名台灣人被徵召成為日本兵,走上戰場?你是否思考過,殖民地的身分如何塑造了當時台灣人的認同與選擇?
在日本殖民下的台灣,戰爭的傷痕不只是地圖上的版圖變化,而是數不清的生命故事與家族記憶。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對於戰後歷史的整理與教育,又如何影響了我們的觀點,或是盲點?

第六十一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由島至島》嘗試挖拍攝二戰期間許多鮮少被討論的故事,並藉此展開一段深入探詢的歷程,不斷反思戰爭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模糊邊界,而這不僅是上一代塵封的記憶,而是跨世代對話的開始。導演廖克發在映後座談提到:「戰爭不是今天台灣人的責任,那是一個世代的事,但是選擇要怎麼記憶這件事情,是我們的責任。」

因此,廖克發導演預計於2025年啟動第二階段的拍攝,期待加入台灣青少年看待這段歷史的視角,邀請來自台灣各地的年輕人,參與這次的拍攝前工作坊!本工作坊由基金會與拍攝主創團隊共同規劃了一系列的觀影、映後及影像分析課程、官方與非官方的歷史紀錄與詮釋、並運用戲劇手法來深化討論,最終再現青少年觀點的故事,從中思考如今獲得民主和自由的我們,如何有更成熟的慎思和承擔責任的能力,並在未來有做道德決定的勇氣。


營隊目標:

  • 課程目標
招募25位來自台灣各地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年輕人。
參與過此次課程的同學未來有機會加入下一階段(2025年2月-8月)的拍攝計畫。
 
  • 你將會學到
認識台灣在二戰的角色:深度了解日本殖民政策對台灣的影響,並挖掘台灣人在戰爭中的真實故事。
反思台灣歷史的複雜性:透過解析歷史的不同視角,理解個人、家庭與國家間的立場、張力與連結。
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藉著影像解析、解讀歷史事件,學會辨識歷史觀點的差異,從中建立獨立判斷的觀點。
提升溝通與表達能力:透過小組討論與上台發表,聆聽他人觀點,並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
成為具有行動力的公民:從台灣歷史中啟發公共責任感,將知識轉化為參與社會的行動力。
 

報名資格:

15~18歲在學或自學青少年(2006.9.1以後出生到2009.8.31以前出生之青少年)
 

報名方式及費用:

採線上報名至2025年1月8日止,1月15日公告錄取名單。詳細錄取名單請見青少年發聲網臉書粉絲頁,錄取者亦發信通知。
課程費用為$12000/人,學生無須付費,所有費用由富邦文教基金會補助。公告名單後,需繳交1000元保證金才確定錄取,全程參與者將於課程結束後歸還保證金。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qrshTCFKhBtAfMe7

課程時間:

2025年2月4日(二)-2月7日(五)
每日上課時間09:00-20:30,第一天報到時間為10:00,最後一天解散時間為16:00。
※本次營隊為團體住宿營隊,若報名即表示同意由主辦單位統一安排住宿。
 

課程地點:

剝皮寮歷史街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課程特色:

認識歷史|由歷史研究者介紹斷代的大歷史,並分享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
電影語言|藉由觀看《由島至島》的影片與映後座談,瞭解電影創作者如何透過音畫手法,表達對於主題的立場和態度。
劇場活動|藉著戲劇活動,感受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國家與一般人民的命運,從而深化對歷史的理解與共鳴,進而同理每個角色背後的選擇。
小組討論與創作|透過與同儕交流意見,培養在團體中給予和接納不同意見的能力,並整合想法,共同生產一份有考究基礎、層次和細節的創作,表達青少年對於歷史的反思。
 

課程規則須知:

1.請務必確認四天課程時間能夠全程參與,配合主辦單位安排之夜間住宿與團體生活規範,並確實與家長進行溝通。不接受請假、遲到、早退,也不接受只參加部分課程的申請。
2.尊重主辦單位與課堂講師,若確定錄取並保留名額後才提出無法參加者,保證金將不予以退還;課程開始後,遲到或無故離開亦不退還保證金,並立即取消參與資格。
3.此次歷史工作坊為拍攝計畫的一個環節,課程中皆有拍攝和紀錄,未來這些影像素材有可能會出現在公共電視台的出品紀錄片,填寫報名即表示同學及家長知情並且同意參與拍攝計畫,並願意填寫被攝者同意書。

※下一階段的紀錄片拍攝計畫包含台灣本地的歷史場域踏查、書信讀本戲劇重演與重返國外台籍日本兵曾涉足的駐兵地。目前預計前往日本沖繩、菲律賓馬尼拉與馬來西亞森美蘭。
 

豐富講師群:

廖克發

馬來西亞出生的台灣導演,從事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第一部劇情長片《菠蘿蜜》入圍釜山國際影展新潮流競賽單元以及金馬影展最佳新導演提名。短片《妮雅的門》也曾在釜山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菠蘿蜜》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並獲選坎城影展「世界電影工廠新導演工作坊」。創作持續反映真實世界,其兩部拍攝家鄉的紀錄片《不即不離》與《還有一些樹》依然面對馬來西亞政府的審查禁止。《由島至島》獲2024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及最佳紀錄片。曾參與東京與柏林影展新銳營與金馬電影學院。常擔任亞洲紀錄片訓練營DocDoc, Asiadoc, FFD, New Asian Scenery等導師與評審。

藍適齊

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主要研究興趣爲臺灣史、近現代東亞史、民族主義╱歷史記憶╱認同建構。研究成果曾發表於positions: asia critique, China Journal,『軍事史学』(日本)等期刊。

陳柏棕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畢業,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著有《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與《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共同作者)等論著。

朱惠足

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資訊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主題與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學、沖繩文學、東亞殖民與後殖民文學。擅長自全球現代性傳播及後殖民觀點剖析沖繩與臺灣文學中民族接觸的樣態,文本所呈現的民族及權力差異、重層現代性與書寫策略等,均為其論述主題。近年關注於戰後臺灣與沖繩小說中的日美經驗、島嶼書寫、霧社事件等議題。曾開設「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專題」、「東亞殖民與後殖民文學」、「臺灣當代紀錄片研究」、「臺灣電影與亞洲電影研究」等課程。著有《「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書寫》等論著。

魏雋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畢業,現任三缺一劇團藝術總監,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講師、文化大學舞蹈系講師。參與作品有三缺一劇團《男孩》(2010年提名台新藝術獎,2012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2014多倫多Enwave Theatre演出,2017新加坡華文小劇場藝術節)、《LAB參號──不知為何物》、《蚵仔夜行軍》(獲得牯嶺街小劇場2014年度最佳節目以及評審團大賞);驫舞劇場《繼承者》;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莎妹劇團《麥可傑克森》、《SMAPXSMAP》;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剪紙人》、《最美的時刻》(入選聯合報2009年度30大錯過可惜的表演藝術)、《In-Between 間》(於當代藝術館演出的跨領域裝置偶劇場)、《我是另一個你自己》(2009亞維儂藝術節與荷蘭偶戲節);誠品讀劇節—聽戲趣《廁所在這裡》;再現劇團《關於洛芙的15首_what is Love? concert》等。

李嘉敏 Carmen

教育工作者,從事世界公民教育多年,熱愛透過互動方法,與青年及公眾探討發展議題;曾擔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全球議題」課程講師,以及香港教育局及各大專院校的教育講座講者;於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修畢發展教育碩士課程。致力推動世界公民教育,期望鼓勵更多人透過參與,發現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用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公平美好。工餘時,熱心推展各種奇怪社區教育專案,在香港創辦「家家學堂」,期望為童心未泯的大人提供平台,透過生活化的方式,學做一個內心平和快樂、享受綠活共好的人。曾編寫的教育書籍包括《世界公民教育懶人包》、《世界公民教育學校指引:理念.實踐.經驗分享》、《全球化——通識教學小冊子》、《東江源物語》、《工藝有話說》等。
 

《由島至島》影片介紹:

二戰時的台灣隸屬日本帝國,彼時身在東南亞的海外台灣人,是否曾以侵略者的身分參與戰爭?戰後能否踩在受害者位置輕言帶過?廖克發導演拒絕接受簡化史觀,用新穎角度與方法剝開隱蔽歷史,叩響沈默,問責旁觀。穿梭東亞島鏈各地調研,交叉比對海量史料,超越單一國族思考本位,也未落入情緒渲染窠臼,融合訪談、檔案、重演等豐富形式,將人在特殊時空下的複雜與艱難徹底展開。

電影預告

課程聯絡人:

顏小姐 (02)2704-8856#751
E-mail: miaofen1031@fubon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