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Jan Weillem Bult / 文字整理:黃詩婷
富邦文教基金會推動「兒童節目人才孵育計畫」邁入第六年,去年展開短片單元,希望兒童節目通過「實踐」,將企劃與劇本的故事實際拍攝出來,並拓展非戲劇類型作品(紀錄片、實境節目等)的多元樣貌,也期待不論戲劇情節、演員表演、美術設計等都可以對準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因此,今(2024)年邀請擁有豐富兒童節目實踐經驗的製作人 Jan-Willem Bult ,從製作觀點切入,討論其以兒童為中心(Children in the Centre©)的理念如何落實於創作中,劇本撰寫、分鏡設計、現場與孩子的工作方法⋯⋯把過去的嘗試帶入系統性的製作流程,將孵育計畫進行整理,以此工作坊啟動整年度之計畫,開發兒童節目的更多可能。
什麼是「以兒童為中心」?
「兒童媒體(children’s media)的品質,正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品質。」荷蘭國際影視製作人 Jan-Willem Bult 點出兒少作品的重要性,然而綜觀世界各地的兒童節目,九成皆並非以兒童為中心來製作,他們難以排除創作者自身的意圖、父母的擔憂與製作公司的各項掌控,故產製出虛有其表的兒少作品(如 Little Tiger)。對於曾任 KRO Youth-Netherlands Public Broadcasting 創意總監長達十六年的 Bult 來說,透過持續開發與嘗試,找出最適合各個年齡區間孩子的節目形式,都是奠基於「相信孩子、相信節目的觀眾」開始。
以兒童為中心的作品會是什麼樣貌?講者以 Sien van Sellingen(2010)為例,說明這部描繪農村家庭裡愛與衝突的荷蘭兒童劇集,如何走過完整產製流程,時時刻刻將孩子放在中心。在第四集〈小小理髮師〉(Het Kapsel)九分多鐘的故事裡, 身為理髮師的祖母在祖父過世三年後,儘管打起精神、照料一家大小,仍無法像往昔把頭髮梳理亮麗、恢復神采奕奕的模樣,於是五歲的席恩趁著祖母午休時準備驚喜,扮演理髮師、拿起剪刀小心翼翼為她理髮,卻一不小心將祖母髮型剪壞了。孩子們完全理解這是多麼讓人手足無措的失誤,緊張地看著因為自責而躲進牛棚的席恩,觀察生氣的祖母會採取什麼行動,短片沒有任何旁白、沒有試圖說教,而是給予觀眾專注閱讀影像的空間,看著電影質感的畫面細節,以自身生活經驗解讀故事。故事尾聲,祖母邀請哥哥西蒙擔任郵差,與席恩一來一往藉由信件了解彼此的想法與心意,在沒有刻意表演指導下,席恩自然而然在化解衝突後給予祖母溫暖擁抱與笑容。故事讓演員流露真實情感,更跨越銀幕傳遞給學齡前的孩子。
然而,製作以孩子為中心的作品時往往需要更多膽識,你需要相信孩子、對他們充分理解,並尊重製作的節目。Sien van Sellingen 五集各約九分鐘的劇本耗時一年、歷經保持距離再反覆閱讀後誕生,Jan-Willem Bult 與實際在農村成長的編劇合作,希望從個人互動經驗與情感推進情節,而不是巨大工業化製程底下規格化的產物。他期待經由導演編排一些高光時刻,點亮關於愛與衝突的沈重課題,因此邀請高齡七十一歲、擅長執導喜劇的導演為劇集注入不同能量,並與年紀較輕、與孩子演員親近的電影技術人員來組織劇組。演員歷經三百人海選,挑選彼此產生化學作用、認真聆聽導演說話的孩子,並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比如在片場附近租屋子讓孩子的家人居住,給予幾次探班機會,或準備滿是糖果的舒壓房間,讓他們邊玩耍邊放鬆心情。
五歲的孩子不會「演戲」,但當情境容易理解、導演示範表演,使他們相信故事的情節,歷經排演展現很好的效果,而兒童觀眾也可以隨著女孩一同成長,抵達面對困境的勇氣。以兒童為中心思考來製作影片雖耗費大量時間,卻足以全然改變創作者的思維,將故事完整地傳達給學齡前的觀眾,多打開面向世界的一扇窗。
媒體可以是娛樂,也可以陪著孩子成長
在每日追趕截止期限、追求績效與產值的當今, Jan-Willem Bult 邀請學員們回想自己期待的作品成效(outcome)與帶來的影響力(impact)。不論是電影、電視或短片,影像不只存在於觀看當下,而是流入觀眾的生命經驗裡,持續與之交互作用,因此,他總是思考著作品能不能夠為孩子帶來啟發、伴隨他們成長,從他人體驗過程裡學習承擔責任,又或關注兒童日常戲劇性的時刻,比如利用大特寫拍攝學齡前孩子仔細地刷牙、緩慢地綁好鞋帶,觀眾第一次看見這些微小的任務對於他們是多麼巨大的挑戰,大人們開始正視兒童所經歷的事情,這便是節目產生的影響力。回到創作源頭,思考什麼啟發了你的作品?又是如何形塑如今的樣貌?這些起源關乎你作品帶來哪些正面效益,卻也關乎你可能犯的錯誤、你應該注意卻忽略的事情,Bult 分享《長襪皮皮》與《廣島之戀》帶給自己的影響,也期待大家試著梳理自身的創作源頭與脈絡。
《長襪皮皮》就像是兒童文學裡的聖經,當時瑞典作家阿思緹・林格倫因為女兒臥病在床,希望透過故事帶來的歡笑與能量,讓她盡快康復起來,因而提筆寫下這個關於勇氣與自由故事,《當幸福提早來》便是改編自她深刻生命歷程的傳記電影。皮皮是個總是紮著兩束紅髮辮子、穿著不對稱長襪的強壯女孩,因為母親早逝、父親是位海盜,皮皮自己住進了一間粉紅色的亂糟糟別墅,她有一隻猴子、一匹馬、還有一袋金幣⋯⋯當故事說到這裡,孩子迫不及待聽下去,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好多地方探索、擁有好多決定自己選擇的機會,而這與多數兒童的現實生活經驗不同,他們身旁有許多一邊抱持善意提醒、一邊控管行為的大人,卻也正一點一滴地將孩子的世界縮小,無法探索完整遼闊的世界,而皮皮以她的行動跨越社會藩籬,捍衛屬於兒童的權利。
在 Jan-Willem Bult 製作的節目中,便可窺見《長襪皮皮》的冒險精神,他讓孩子跟隨天賦與興趣,或獨自划船至河邊觀看鳥巢、或操作電鋸砍下樹木來雕刻作品、或使用各種工具拆解並推倒一台自動販賣機,這些電視台考量家長的擔憂而難以選映的內容,卻從沒有任何孩子在探索這些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過程裡受傷,對製作數百集節目的他而言,「我從為刻意將孩子置於危險的處境之中,而是給予他們探索的空間。生活總是處處隱藏危機,孩子便任何東西都不能接觸嗎?」他讓兒童自由嘗試、從觀看裡學習,真正回到以兒童為中心的思考。
在電影美學方面,Jan-Willem Bult 深受《廣島之戀》的震撼與啟發,從十九歲初次觀看至今,他仍對於自己究竟看了什麼而感到困惑,但深深影響他對於文學、藝術、攝影、剪輯等諸多想像。故事講述二戰後一位法國女演員飛往原爆受難地廣島拍攝電影,邂逅當地建築工程師,彼此忘卻自身的家室而交織愛戀。電影錯置了不同時空、反映戰爭的殘酷,此文學性強烈的劇本出自法國新小說(註1)(Nouveau roman)代表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之手,繁複對白堆疊情感,探究記憶與遺忘。或許對於觀眾而言僅能閱讀直觀的、表面的資訊,然而其有別於主流影視作品開拓的美學高度,是 Bult 在製作兒童節目時不斷追求的。「不要想著『簡單』就好,當兒童節目可以與孩子在最初的生命裡相遇,他們值得看見更多美麗的事物、打開更寬廣的世界,持續觀看主流電影之外的藝術作品。」當孩子從故事裡看見社會的複雜性、理解生活的壓力,他們得以更朝向人性那端靠近。
為什麽我們需要「以兒童為中心」?
「兒童節目的兒童是什麼?你們對於他們的認識又是什麼?」Jan-Willem Bult 點出在製作節目之前,少有團隊會一起坐在桌前,討論彼此對於孩子的想像,他試著從社群媒體大量搜集家長隨意錄製孩子們的影像:有的將自己弄得一身泥巴,再來回奔跑跳進泥坑裡;有的宛若越野車手,騎著腳踏車從顛簸的山路裡一路橫行。他們並非為了在鏡頭前展現什麼,而是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歡與生長的這片土地建立連結,不是刻意將孩子們帶入環境當中,而是自然即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製作團隊進入,他們擁有許多探索的空間,從中挖掘可以發展的節目形式,每一顆鏡頭設計、剪接編排、色彩選用與音樂挑選,創作者如何運用每一個決定影響孩子的觀影經驗。兒童節目多年來獲得長足的進步,但實際「以兒童為中心」的作品,仍走得不夠遠,尚待更多團隊成為旅伴、一齊開拓道路。
為什麼我們需要以兒童為中心?因為當他們在人生的頭五、六年中,遇見這些從他們出發的美好影視作品,將在未來數十年的人生裡產生諾大的影響力,他們有勇氣展現自己的想法、持續對生活周遭的環境抱持好奇心,成為與那些被過度保護、屏蔽在狹小安全空間的孩子全然不同的人。「沒有接觸與交流,便錯失了產生影響與創造改變的機會。」從 Jan-Willem Bult 數十年投入兒童節目的閱歷裡,孩子遠比我們所設想的更有能力、遠比大人所設限的範圍還能做到更多,他們可以從自身的冒險與體會裡獲得豐富的力量、自信、表達力與難以忘懷的獨特成就,而很多時候大人需要做的,只是相信孩子們足矣。
註1 新小說: 亦被稱為「反小說」流派,是一九五〇、六〇年代盛行於法國文學界的一種小說創作思潮。 作家嘗試開拓小說的可能性、反抗小說習慣與傳統,但此分類遭瑪格麗特・莒哈絲否定。